我国每年发生的重大灾害中,需要组织人口疏散的事件很多,人民防空法还专门用一章明确阐述人口疏散,因此建设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口疏散体系是现代社会安全所必须的。
1950年,中国仅有市级城市132座,1986年增加到353座,到1990年达461座,现有近700座。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日益剧增,人口密度大幅攀高,城市化步伐越走越快。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口疏散所依据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巨变,使人口疏散理论体系由单一的防空疏散向防空防灾一体化转变。
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确立科学的人口疏散体系
人口疏散的目的是在重大灾害或战争空袭时,将可能造成大范围集中伤亡的某区域人口高效有序地转移到安全地域,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有效疏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疏散人数、运输能力、组织指挥和安置能力。其核心是如何把大量的城市人口快速地组织起来,顺利地输送到安全的疏散地域。
中国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导致社会结构尤其是城乡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人口疏散起决定性影响的三个根本要素(城乡人口比、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私家车占有率)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使得人口疏散问题的研究必然从根本上转变。
以城市化发展的其中一项指标——人口来考察疏散问题。全国城乡人口比例1953年是2:13,到85年发展为2:6,到2004年已是2:3,而大中型城市在2020年将达到17:3,且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将由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比较而言,解放初期组织人口疏散时,2个城市居民就有13个农民接待安置,而今后3个农民将肩负17个城市居民的安置重任!
所以,未来的疏散体系必须根据城乡结构发展趋势和人口疏散的艰巨任务,应对防空防灾双重需要。笔者认为,现代疏散体系应该按照疏散流程建设为4个板块,即疏散准备、疏散运输、疏散基地和疏散地域。
疏散准备:按防空或应急预案将计划疏散人员进行划区、编组、动员、集结等撤离城市前的准备工作。
疏散运输:将计划疏散人员安全输送到预定地域和位置的行动。
疏散基地:在疏散地域内为疏散和接收安置人员提供所需的指挥通信、基本办公、物资供应、相关配套的保障场所。
疏散地域:按防空或应急预案划定的农村接收安置城市疏散人员的乡镇村屯范围。
二、透视决定人口疏散建设思路的“三高”
城市化的发展是人口疏散体系建设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其关键中的关键,是城乡人口比、城市人口密度和私人汽车拥有率三大要素及其相应的“三高”特点。
一是城乡人口比越来越高。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未来城市化率将达85%,发达地区城市化率将达90%以上。二是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密度将达25000人/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区域性密度可达10万人/平方公里,高密度居住或办公区域达30-40万人/平方公里。三是私家车占有率越来越高。市民户均有车率将达90%,按人口计算将达40-50%。
三要素的量变,导致了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口疏散工作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尤其是人口疏散的指导思想、任务宗旨、组织方法必须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趋势。
第一,城乡人口比快速攀升,疏散思维彻底转变,疏散指导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历史数据显示,20世纪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2002年至2005年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9.1%、40.5%、41.8%、43%。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比例以几何级数迅速膨胀,其实质就是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是无法扭转的趋势。中国终究要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大国,所以,随着城乡结构不断变化,城市危机越来越多,应对城市灾难的现实需要是,必须在应急情况下以少量的农村人口安置大量的城市疏散人口,迫使疏散思维不得不向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方向转变。指导思想应以防灾为主,借平时防灾疏散,认真研究防空防灾出现的疏散难题并加以破解,锻炼疏散能力,提高疏散水平。
第二,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疏散难度徒然增加,给疏散应急指挥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密度主要决定于容积率。容积率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大小决定了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容积率越高,人口密度越高。
容积率(r)与建筑高度(c)、层数(h)的关系:r=k×h×c。在一定建筑密度条件下,容积率与层数成正比;同理,在一定层数条件下,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成正比。当容积率作为控制土地利用的指标机制来运转时,就存在楼层与空地的替换关系,即高楼用地少。
据统计,至2006年底上海高层建筑有4916幢,其中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就有1000多幢,已经批准在建未建的18层以上的建筑还有2000多幢。未来多层住宅小区人口密度一般在20万人/km2,多数小区可能在25-35万人/km2,高层住宅小区可达50万人/km2。数量庞大的高层建筑,暗含着城市管理、城市运行态势、城市安全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应急疏散任务和疏散难度,给两防一体化的人口疏散快速收拢、有序撤离等组织指挥提出了挑战。
第三,私家车占有率呈直线上升,传统的疏散运输模式已淘汰,给疏散运输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新车型不断推出和车价大幅下降,私人购车占整个市场的比例大幅增加,2003年已经超过70%。
按照世界惯例,汽车市场进入私人购车阶段,轿车市场就会加快进入成长期,私人用车的需求大大高于公务用车。有关分析认为,今后20年我国仍将呈现以轿车带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轿车比重将进一步上升。2008年是我国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的起步年,客车和载货汽车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饱和,其后,中国汽车年度销售量将超过1000万台。大规模车辆进入家庭,使传统依靠国有运力组织疏散的模式淘汰,给疏散运输的组织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